阴山学刊


文学研究

  • 元朝唐陵题咏与书写研究

    杜维玲;

    关中唐代帝王陵墓作为一个承载历史文化记忆的载体,历代文人吟咏颇多。元朝诗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包括元朝本土诗人与南宋、金遗民诗人,故元朝文人吟咏唐陵的诗歌体现着复杂的文化、社会、民族等多重因素。元人除在唐陵题咏中继承唐宋咏史怀古诗之传统外,还呈现出独特的时空差异与情感表达。首先,遗民文人通过追述关中唐陵之兴衰,寄寓对中原王朝正统性的反思与对元朝政治合法性的隐晦回应;其次,庙堂文人题咏唐陵诗文中充斥着对唐代文化精神的审美追求,体现出“宗唐”意识,揭示了蒙汉文化交融背景下士人群体对历史遗迹的再度解读与符号重塑。通过对比研究不同身份、不同时期文人的唐陵书写内容和情感有助于为多民族文学以及文化交流史研究提供独特研究视角。

    2025年05期 v.38;No.197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 京剧《三顾茅庐》与《鼎峙春秋》《三国演义》异同论

    李小红;

    卢胜奎《三顾茅庐》共五场戏,无“一顾”内容,前三场为“二顾”,四、五场演绎“三顾”。石广元、孟公威酒肆饮酒作诗事《三国演义》《鼎峙春秋》皆无,《三顾茅庐》则极详细;二顾茅庐,《鼎峙春秋》无留信给诸葛亮情节,《三顾茅庐》与《三国演义》均有留信,但信的内容完全不一样;刘备遇到黄承彦一事,《鼎峙春秋》无,《三顾茅庐》与《三国演义》同,有些诗句直接搬用后者;刘备求贤一波三折,张飞多次发火,《鼎峙春秋》《三顾茅庐》基本参照了《三国演义》,但《鼎峙春秋》把张飞发怒的次数由《三国演义》的六次增为八次,多处追求简洁的《鼎峙春秋》于此情节更为津津乐道。文本呈现的诸多不同足可证实学界盛传的卢胜奎京剧《三国志》乃直接翻改自《鼎峙春秋》之说并不成立。

    2025年05期 v.38;No.197 9-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 编辑视角下海子名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添词问题刍议

    赵殿武;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广为传诵的名作。2024年首度公开的海子手稿证实,西川整理出版海子诗稿时将原稿中的“告诉我的幸福”改为“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通过考察“告诉我的幸福”结构是否符合语法规则、海子创作该诗经过及其心境,从编辑视角对添词“他们”是否允当重新进行审视。“告诉我的幸福”从结构上符合动词“告诉”后的宾语用法,旨在于突出海子的人生理想和对幸福的渴念,因有上下文指明告诉的对象,故不存在行文不通问题。诗稿编辑应极其慎重,不能仅从字面关注单个诗句,还需从整体上关注诗文本意和上下文呼应问题。添词初衷虽好,却弱化了原诗的强烈感情色彩,导致诗文语意重复、不合恰。应尊重海子修改后的定稿,以保持原貌为佳。

    2025年05期 v.38;No.197 18-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6K]

北疆文化研究

  • 北疆文化话语体系的建构研究

    张国飞;

    北疆文化话语体系是构筑中国话语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凝聚民族精气神、增强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北疆文化话语体系的生成遵循理论、历史与实践的科学逻辑,体现了政治性和人民性的本质属性,以包容性和多样性为逻辑支撑、创新性和实践性为成长特质。建构北疆文化话语体系要基于坚实的科学理论体系,通过不断丰富其内容表达,优化其传播载体,为北疆文化的传播发展、品牌打造提供有效支撑。

    2025年05期 v.38;No.197 23-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热希的乌兰牧骑之路及其对乌兰牧骑的历史贡献

    王雅宁;

    在六十余年的光辉历程中,乌兰牧骑已发展成为社会主义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孕育出独具特色的乌兰牧骑精神。这一辉煌成就的取得,既源于党的文艺政策的光辉指引,也离不开一代代乌兰牧骑队员的无私奉献,而热希正是其中的杰出代表。浓厚的个人兴趣与为人民服务的赤诚之心,是其踏上乌兰牧骑文艺之路的前提条件。自1959年始,热希实现了从售货员到业余文化工作者再到“一专多能”的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跨界,成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牧骑的开拓者。此后数十年,热希为内蒙古乌兰牧骑事业的蓬勃发展,乃至党和国家文化事业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新时代新征程上,更应深入挖掘乌兰牧骑的时代价值和弘扬乌兰牧骑精神,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注入强劲动力。

    2025年05期 v.38;No.197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 二十四节气篆刻艺术传播北疆文化的新路径——艺如乐图作品赏析

    王红川;

    艺如乐图将二十四节气、篆刻艺术与掼蛋扑克牌跨界融合,这一对文化符号的物质载体(用掼牌承载篆刻艺术)创新的实践,有效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当代生命力,构建了“艺术表达—载体转换—文化认同”的转化范式。其创新价值在于:一方面,通过物品层面的设计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另一方面,为地域文化认同的当代建构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方案,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研究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2025年05期 v.38;No.197 36-39+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融合与突破:跨学科研究

  • 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建设实践的路径与展望

    蒋梦慈;董军;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通过历史、现实、理论等维度探索数字技术赋能生态文明的生成逻辑,可研判其生成必要性、实践经验与未来趋向。系统构建科技、治理、经济三重机制,必将推动智能管理、实现绿色发展。以方法论、保障论、价值论的实践路径,勾勒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思路,构建起数字技术赋能的长效机制,可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的美好生态需要,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

    2025年05期 v.38;No.197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 以“两个结合”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研究

    郭榕榕;申红利;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题中应有之义,是建成农业强国的基础和支撑。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要求,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根基。以“两个结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筑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理论基础;要始终立足中国农业农村具体实际,开拓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实践;要继承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文化根基。

    2025年05期 v.38;No.197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心理学研究

  • 道德判断中忽略偏差效应的认知逻辑

    艾娟;刘畅;

    道德判断中的忽略偏差是指个体在面对相同糟糕后果进行道德判断时,倾向于认为采取行动导致的伤害要比忽略导致的伤害,在道德上的错误更严重。产生忽略偏差的内在认知逻辑主要在于:一是认为采取行动与产生糟糕后果有更强的因果关系;二是认为采取行动者存在更强的不良意图;三是认为将采取行动作为谴责决策的客观依据更容易被群体接受。忽略偏差的三种认知逻辑并非独立,道德发生模型、过程衍生模型以及责备路径模型尝试对认知逻辑进行可能的整合。道德判断中的忽略偏差效应研究,还应该加强对其复杂性认识过程的建构,重视其认识逻辑的一般性与特殊性相结合,解决其认知机制适用性中面临的新挑战,积极引导合理认知以促进道德良性发展。

    2025年05期 v.38;No.197 52-56+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1K]
  • 当代青年审美消费异化的伦理审视:表征、困境及出路

    雷永强;代国伟;

    审美消费是人类社会发展到较高级阶段,消费者为满足自身的审美情趣而进行购买消费的一种经济活动。青年作为审美消费的主力军,意在通过购买具有个性化的审美商品,释放和满足自身情感和审美上的需求。然而在审美消费主义思潮的裹挟冲击以及西方资本逻辑的强势介入下,当代青年审美消费逐渐走向了异化,并呈现出复杂的伦理图景,具体表现为审美消费的标签化、符号化和享乐化。这种异化造成了青年主体意识的消解、理性批判能力的削弱以及交往观念的转变等消极后果。为此,可以从社会、家庭、个人三个层面出发,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帮助青年群体逐渐回归正确的审美消费轨道。

    2025年05期 v.38;No.197 57-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1K]

管理学研究

  • 民国杂志《科学的中国》中“科学化”观念分析

    姜麒;

    20世纪30年代,民国时期的“科学化运动”,是由当时的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组织的一场全民科学普及运动。其中,当属科学类期刊是这场“科学化运动”的主要宣传阵地,而由中国科学化运动协会创办的杂志《科学的中国》以其内容通俗易懂、趣味与科学性并重、价格低廉的特色,广泛传播于民众之中。通过对《科学的中国》杂志中涉及“科学化”的所有文章为第一手资料进行分析,梳理学者对“科学化”的认识、思考、态度,以展示民国学者丰富的“科学化”思想,并从现代科学发展角度反思“科学化”带来的社会影响。

    2025年05期 v.38;No.197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7K]
  • 高校社科类学报跨学科栏目设置的逻辑理路探究

    王宇;

    编辑在设置跨学科栏目时基于问题驱动、学科融合、创新驱动的原则,以呼应国家政策要点、追踪社会热点、探索学术前沿为导向,并从高校学术资源支撑、编辑团队建设、审稿标准制定、作者资源拓展方面予以保障。原则、导向和保障在编辑设置栏目时呈现出一种层层递进、相互依存的逻辑关系。高校社科类学报设立跨学科栏目,不仅可以促进研究个体的思维观念与研究方法创新,更对我国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重构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从而充分发挥高校社科类学报在构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方面的作用。

    2025年05期 v.38;No.197 71-75+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法学研究

  • 伪满洲国司法组织“正规化”研究

    秦嗣权;宋从越;

    在晚清民国时期东北地区司法建设已有成绩的基础上,伪满洲国实施司法组织“正规化”,建立起以日籍司法官为核心的四级司法机关体系。然而,正规司法机关区域分布失衡,普及率严重失真,空壳化现象普遍存在,制度设计带有浓厚的法西斯主义色彩,以保障日本殖民统治利益为宗旨,本质上系东北地区司法近代化的反动。

    2025年05期 v.38;No.197 76-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 公共区域停车收费的法治诊断与反思

    王华伟;赵德海;

    公共区域具有时空上的开放性、共用性、持续性,公共区域停车收费应当以公共利益为出发点,但目前因公共区域实行停车收费引发的矛盾纠纷和公众质疑屡见报端。从合法性和合理性角度审视,公共区域划定和停车收费的依据效力较低、行为性质不明、程序正当性不足、范围和标准不合理、权益救济渠道不畅通、正向效果与功能不明显。因此,从类型化角度来看,公益性公共区域、服务性公共区域、商业性公共区域、共有性公共区域、自治性公共区域实行停车收费,均需要在依据、程序、标准、救济等方面予以完善。

    2025年05期 v.38;No.197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教育教学研究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现状、热点以及展望——基于CiteSpace文献计量学分析

    李雅宁;李鸣;

    本研究运用CiteSpace工具,对2015—2025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红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的相关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结果显示,该领域研究热度呈先升后降趋势,2023年达到高峰。研究热点聚焦于红色文化与思政课融合、实践教学、红色资源开发等,表现为从理论探索逐步转向实践应用。目前研究存在总量不足、合作欠缺、主题分散、整体作者合作网络松散等问题。未来应构建以教学创新和实践育人为主线的红色文化思政教育体系。借助混合式教学与项目化学习构建创新性教学方式,融汇情境体验与艺术创作贯通的实践路径,加强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情感共鸣,致力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025年05期 v.38;No.197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1K]
  • 基于模因论的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研究

    陈雨欣;

    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基础且必要的环节,在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与问题,其教学过程也是模因复制传播的过程。通过对模因论的把握,了解模因复制传播形式及传播阶段的原理。结合《发展汉语·初级读写2》的课文,针对性设置教学内容与方式,设计教学案例并进行教学实践,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并挖掘模因应用于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实践价值、语用价值、交际价值,从而高效完成教学实践,实现教学目标,形成教学经验。

    2025年05期 v.38;No.197 97-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4K]
  • 乡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的现实困境及纾解路径

    周智慧;陈凯;

    乡村幼儿园户外活动的基本教育价值在于其依托乡土情境中的生态场域,借助自然生态资源实现幼儿自主认知建构、身心健康成长以及社会性发展。当前的教育实践主要面临传统与现代教育观念冲突、教育理念与实践之间存在落差以及教师专业发展的挑战三重现实困境,纾解路径需立足原生户外环境的教育性转化、教师专业发展的在地化转向、园家社协同育人机制的生态化重构三维突破,实现户外活动的教育价值再生。

    2025年05期 v.38;No.197 106-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 阴山文化研究基地简介

    <正>阴山文化研究基地成立于2014年,2021年获批内蒙古自治区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2024年获批内蒙古哲学社会科学培育重点研究基地。基地负责人为包头师范学院郝建平教授,首席专家为内蒙古大学博士生导师王绍东教授。

    2025年05期 v.38;No.19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43K]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