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山学刊


文学研究

  • “赋迹”内涵覆议——以汉魏晋辞赋为考察对象

    雷恩海;欧阳一锋;

    《西京杂记》提出的“赋迹”“赋心”两大范畴,是对辞赋创作经验、内容、形式的理论总结与合理批评。“赋迹”为赋的外在形式及篇章结构之呈现,是赋之形文、声文之体现,更是“赋心”的外在表现,指辞赋应具有华美辞藻与丰富典章,篇章结构井然有序、分层实发,音韵和谐流畅、便于吟诵。“赋迹”亦存在于其他文体中,并于其他文体之演进有重要作用。

    2025年04期 v.38;No.196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 战火余殇:《永别了,武器》中人物的创伤与疗愈

    鲁春林;

    创伤是对暴力事件的延迟反应,兼具首次事件与延迟反应双重属性,且创伤记忆与叙事记忆存在不可调和的冲突。海明威的《永别了,武器》以战争与爱情叙事揭示战争创伤。凯瑟琳和弗雷德里克均因战争而造成心理创伤,并在以后熟悉的场景、旧物以及他人的话语等事物的刺激下,反复体验创伤,从而产生思想和行为的巨大转变。他们远离战争的过程,正是经历疗愈创伤的三个阶段:建立安全感、回忆与哀悼、重新融入普通生活。尽管他们在历经磨难后建立起稳固情侣关系,但凯瑟琳仍旧死于难产,暗示战争创伤的影响深远且持久,弗雷德里克只能背负着创伤的痕迹努力前行。这也促使他更加珍视和平、积极探索创伤修复之道,以期在伤痛中寻得生活的意义与力量。

    2025年04期 v.38;No.196 10-17+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融合与突破:跨学科研究

  • 地方性师范院校文科专业教师线上教学实践性知识生成路径研究

    袁秀利;闫德胜;

    为探究地方性师范院校文科专业教师线上教学实践性知识的生成路径,调查问卷以文科专业教师为研究对象,运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方法,构建了包含标签类、符号类、图式类、行动类、言语类等多维度的教师线上教学实践性知识结构框架。研究表明,地方性师范院校文科专业教师的线上教学实践性知识五个维度的得分,相较于同类非师范院校教师均呈现出显著优势。基于组态分析提炼出的六种有效组态,总结出三条教师线上教学实践性知识生成路径:一是TPACK主导的技术整合型路径,强调技术融入教学的基础性作用,但其有效性依赖于自我效能感或外部支持;二是反思-合作双驱动的迭代型路径,强调教师通过强大的反思内化能力与合作沟通的协同作用,生成教师线上教学实践性知识;三是差异化导向的精准适配型路径,强调TPACK、反思内化能力及差异化教学能力三者的协同整合,体现了实践性知识生成的适应性和创新性。

    2025年04期 v.38;No.196 18-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媒体曝光的伦理规制

    黎松;

    媒体曝光及其类型已经成为当前社会的一大重要现象,如何做到应当、合理?伦理内在的自律性、价值性和规约性就成了媒体曝光的行为必要。而具体应该怎样来进行伦理规制,依据媒体曝光的主体、客体和环节而言,可以表现为媒体曝光主体的道德义务、媒体曝光客体的扬善价值、媒体曝光环节的伦理审查和媒体曝光后果的道德估量,以此实现媒体曝光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尊重个人人格和体现扬善精神的本位价值。

    2025年04期 v.38;No.196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阴山文化研究

  • 阴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分析

    武焱;王晓丽;

    运用文献计量法对CNKI收录的2006年至今的105篇阴山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文献展开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在2009—2010年、2015—2016年、2020—2021年出现3个峰期,高校为主要研究力量,其中包头师范学院依托地域优势成果突出、《阴山学刊》是核心文献载体、刘春玲和王红川等学者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体系构建与实践传承方面贡献显著。研究热点集中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法律保护、产业开发及数字化传播等方向。未来研究将趋向多学科融合,保护、开发、数字化并行,高校仍为理论研究的主力。

    2025年04期 v.38;No.196 30-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 包头汉语方言入声研究

    李欣;娜仁其木格;

    包头汉语方言是内蒙古晋语大包片代表点之一,包头汉语方言入声字内部尽管具有一致对应性,但是在入声调归派数量、入声韵舒化程度等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揭示包头四个方言点,即东河区、达茂旗、土右旗、固阳县入声字的区别与联系,有助于更好地呈现包头汉语方言入声共时状态。

    2025年04期 v.38;No.196 38-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6K]

哲学研究

  • 乾元性海与天人合德:熊十力心物关系论的易学建构

    江文思;

    熊十力的心物关系论,立足于体用不二的根本哲学原则,深入剖析了心与物作为宇宙本体的内在统一性。熊十力深刻反思西方传统心物二元论,提出“心物不二”的概念,强调心与物的相互依存关系,并巧妙融合《易经》变易哲学精髓,创造性地提出“翕辟成变”的新理念,突破了传统唯识学的局限。进一步地,熊十力系统阐述了“心物不二”与宇宙本体的统一性,确立“乾元性海”作为道德本心的哲学基础,突出“乾元性海”在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从而揭示了人类内在道德本性与宇宙生命之间的互动与张力。最终,熊十力借助“天人合德”的核心理念,深入探究生命本体的哲学意蕴,并明确指出道德修养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键实践环节。熊十力的这一系列理论建构,不仅深化了对心物关系本体论的理解,也为现代心学及生命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和方向指引。

    2025年04期 v.38;No.196 47-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 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介入的实践观

    骆婷;闫晶;

    英国马克思主义在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整体图景中备受关注,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介入”的实践观更是打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新视角。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不同,英国马克思主义将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视角转向文化,提出文化是社会与政治的本质维度。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基本立场上,其赋予文化物质性的意义,将文化介入到政治中,将大众作为文化实践主体促进社会进步,批判资本主义文化异化的现象,使文化的地位从意识层面转向物质层面,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向文化介入的转向。英国马克思主义文化介入的实践观将文化哲学转向政治哲学,以批判资本主义文化霸权、走向共同文化为初衷,实质上也是建立一种国家发展的政治策略,彰显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广度。

    2025年04期 v.38;No.196 54-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9K]

心理学研究

  • 在黑暗中的自我实现:沈安娜心理传记学研究

    王雁;罗颖;

    隐蔽战线英雄人物沈安娜身上具有的以共产主义信仰为核心的积极动机,勇敢、机智、冷静、谨慎、坚韧等优势人格特质,高智商、高情商、练达社交的卓越能力,以及团队的积极支持,是其“能够成功潜伏敌营十余载,高质量完成情报任务并全身而退”的关键所在。沈安娜能够在黑暗中自我实现的心理原因剖析,对于相关部门进行人才选拔以及对在职人员进行理想信念教育、人才培养等具有启发意义。

    2025年04期 v.38;No.196 61-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 职场情绪勒索量表的修正与验证

    李季;王静;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人们通常会感觉到焦虑、不安和自卑,这些情绪状态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从而通过威胁、恐吓或要求等直接或者间接的手段来实施情绪勒索。目前,职场情绪勒索已经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之上,对职场情绪勒索的概念进行重新厘定,结合中国情境下的特点,增加相关维度对情绪勒索的量表进行再修正。研究共收集问卷250份,其中问卷有效率为85.6%。经过探索性因子分析之后,删除部分问卷题目再进行信度检验,其中总量表的α系数值为0.983,恐惧感、责任感、罪恶感、安全感四个子维度量表的α系数值分别为0.950、0.940、0.929和0.921,所有量表的α系数均在0.8以上,说明问卷具有很好的内在一致性。最后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对一阶单因子模型、一阶四因子模型和二阶单因子模型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最符合二阶单因子模型,为职场情绪勒索在中国情境下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25年04期 v.38;No.196 67-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6K]

管理学研究

  •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仿分形式多样性解析

    周文超;

    对照《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五版与Web版,运用比较研究法,将仿一组连续类目分的各种情况进行归纳梳理,主要从类目等级关系、配号方法、类目设置方法、类目内容与性质、类目发展沿革等方面将其各种表现形式及类型进行细化说明。此类仿分的本质特征与共有规律的发现有助于通过改变《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类目体系结构进一步规范统一仿分形式,进而为深层次自动分类标引构建规范化的数据集提供基础性分析与可行性思考方向。

    2025年04期 v.38;No.196 79-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 意见领袖到社会系统:《广艺舟双楫》与碑学传播中的把关机制研究

    郭佳;

    康有为所著《广艺舟双楫》一书在书法史研究中影响很大。这本书的广泛传播,在于有效运用了各种把关策略。康有为作为意见领袖,对书法学相关信息进行了选择与过滤,以价值观输出、意识形态话语权重构助推碑学热度,引领公众认知。同时,这本书的文字表达“笔锋常带感情”,赢得了受众关注,是一种成功的社会制度把关策略。清末民初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媒体和出版社有意愿推介引领新思想新风尚的著作,这本质上是一种组织把关机制。社会文化转型、出版传播技术进步、教育的平民化转向等,构成了多重社会系统把关机制,拓展了碑学思潮的传播边界,体现了书法艺术与社会文化变革之间的互动关系。

    2025年04期 v.38;No.196 88-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教育教学研究

  • 学前儿童参加兴趣教育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

    胡若珏;朱利娜;

    为了解学前儿童参加兴趣教育对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从北京开始将范围扩大到周边城市上海、重庆、天津等地,采用放大法进行便利抽样。收集500份问卷后最终将441份有效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频度分析、聚类分析、多元回归等分析。结果显示:1.多数儿童都有参加兴趣教育班的经验;2.家庭成员之间因参加兴趣教育班引发的家庭矛盾越大,儿童的外显性问题行为中子因素活动/冲动性、攻击性/反抗性越强;3.参加兴趣教育经验少且家庭成员之间因参加兴趣教育引发的家庭矛盾大,儿童的内在问题行为中子因素分离焦虑就越高。研究表明:儿童参加兴趣教育经验的多少并非主要影响儿童问题行为的原因,参加兴趣教育班引发的家庭矛盾越大对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影响也越大,因此应减少家庭因参加兴趣教育产生的矛盾,提高家庭成员之间教育观点一致性的认识,构建家庭成员之间良性互动模式。

    2025年04期 v.38;No.196 96-10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3K]
  • 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逻辑理路与实践路径

    贾煦添;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繁荣发展的生命力量。培育小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国家培养具有中华民族爱国主义基因的社会主义时代新人有着重要意义。小学生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透视出6—12岁儿童身体主体具身、情感认同具身、意识行为具身的民族认同意识发展特征,提出“认知、情感、意动”相互联结、互相推动的培育逻辑理路,进一步凝练为“5+X”研学一体化的实践路径,以丰富基础教育阶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实践研究成果,为教育决策部门提供可参考的建议,完善德育工作的思路与方法。

    2025年04期 v.38;No.196 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1K]
  • 下载本期数据